1月10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北字广场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10日,在漠河市北极村,游客乘坐马拉爬犁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这是1月8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的清晨景象(无人机照片)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这是1月7日拍摄的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夜景(无人机照片)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滑雪场内体验滑雪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漠河市北极村民宿经营者史瑞娟在打扫门前卫生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出站的游客在漠河火车站外拍照留念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1月7日,游客在漠河市北极村冰雪童话世界内游玩。
黑龙江省漠河市位于中国最北端,冬季漫长,气温极低,素有“神州北极”之称。近年来,漠河市借助当地“最北”与“极寒”的自然地理条件,大力推广冰雪文化,丰富冰雪旅游产品,吸引游客前来“打卡”,体验“极寒找北之旅”,变“冷资源”为“热经济”。
新华社记者 张涛 摄
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获奖作品揭晓 181所高校8200余幅作品参赛******
中新网厦门12月19日电 (杨伏山 朱萍萍 吴江辉)“2022集美·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”18日在厦门完成参赛作品评审。华侨大学19日透露,华侨大学的也门留学生马森和新疆艺术学院的马元辰摘得一等奖。
本次大赛由福建省传播学会、澳门科技大学、华侨大学、厦门市集美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、厦门市集美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,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、华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同承办。
据华侨大学介绍,本次评审采用匿名方式进行,经初评后,共有450幅(组)作品进入终评。经专家评委层层筛选,共评选出一等奖2名、二等奖4名、三等奖8名、优秀奖66名。
自2022年5月启动以来,本届赛事受到两岸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,共收到参赛作品8200余幅,两岸参与高校共181所。大赛还受到国外高校的关注,英国伦敦国王学院、马来西亚思特雅大学(USCI)等高校也送来作品参赛。
相较于往届,今年参赛高校的数量、作品数量及作品质量都实现大幅提升,品牌和影响力日趋增强,反映两岸学子以摄影作为交流渠道的强烈愿望。
来自台湾昆山科技大学的张名桓,已是第二次参加两岸大学生摄影大赛。他说,大赛为两岸青年学子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平台,使得台湾学生通过摄影方式捕捉到的台湾之美,能够展现在大陆民众面前;同时,透过摄影大赛,也看到了许多大陆学生创作的人文影像精品,“大好河山让我心向往之,期待疫情后能到大陆观光创作”。
据了解,主办单位接下来将对获奖作品进行集中展览,并编辑成集作为两岸学子文化交流成果予以宣传、珍藏。(完)
(文图:赵筱尘 巫邓炎)